相关研究显示,50%-70%的结直肠癌与大肠息肉有关,其进展过程多为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恶变过程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换言之,如果我们在大肠息肉恶变前及早发现并切除,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
那么,什么是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表面长出的赘生物,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且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0%~30%。
息肉的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大多数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身体检查时偶然发现,但部分患者可能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
便血:大便时出血,常为鲜红色,间断出现,或在大便常规检查中发现隐血阳性。
便黏液:大肠息肉患者排出黏液较无息肉者多,尤其是息肉体积较大时。
腹胀、腹痛:少数情况下,大肠息肉可引起腹胀、腹痛等腹部不适症状。
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大便次数减少、干燥,以及有便排不尽感。
大肠息肉脱垂:直肠的长蒂息肉在排便时可能脱垂至肛门外,有时会被误诊为痔疮或肥大肛乳头。
如何发现大肠息肉?
鉴于大多数大肠息肉患者无特殊症状,因此临床检查成为发现大肠息肉的主要手段。其中,结肠镜检查因其高诊出率而成为首选方法,明显优于CT检查。
结肠镜,又称大肠镜,镜身全长约1.3米,可直接观察回肠末端和全部大肠。结肠镜检查不仅显著提高了大肠疾病的诊断率,尤其是对大肠炎症、息肉及肿瘤的诊断优于其他检查方法,而且还可用于治疗大肠疾病,如大肠息肉的电灼治疗、大肠癌的早期治疗等,具有方便可靠、避免外科手术痛苦的优势。
考虑到部分被检者可能会对结肠镜检查产生排斥,香港时代医疗特意推出COLOTECT™大肠癌自我采样检测套装。ColoTectTM为一项非入侵性高灵敏度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检测,大便样本由检测者在家采集。化验所会通过对大便中由肠道脱落的DNA进行提取,以「多重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检测,评估检测者大便中大肠癌标记基因(SDC2、ADHFE1、以及PPP2R5C)甲基化的水平,准确率达88%,有兴趣的朋友可浏览:https://www.medtimes.com.hk/crc-test。
如何治疗大肠息肉?
绝大多数息肉依靠现今的药物治疗是无法消除的,更不会自然消失。換言之,如果置之不理,不但不会自然消失,反而有可能发展为大肠癌。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十分密切,50%~70%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演变而来的。
目前, 针对大肠息肉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是在结肠镜下治疗。
对于较小的大肠息肉,主要采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且患者没有痛苦、易于接受。
而对于较大的大肠息肉,特别是直径1厘米以上的大肠息肉,主要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即在内镜下将病变黏膜剥离,并用高频电流完整切除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指内镜下进行黏膜下注射后使用特殊电刀逐渐分离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组织,将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大肠息肉,并使患者避免了开腹手术的痛苦。
最后,香港时代医疗提醒,大肠息肉切除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建议患者在手术后的1年内复查1次结肠镜,复查结果阴性者可间隔2~3年再复查。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的腺瘤,内镜下切除后3个月再复查;若无残留,则1年后再复查;若有残留,建议手术或进一步内镜下处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